救赎体育:精彩资讯快乐分享

手机站 | 加入收藏

最新标签

乒乓球教学横拍基本动作 乒乓球教学横拍基本动作图片

日期:2024-03-16 13:58:56作者:人气:0

导读:您好!对于乒乓球教学横拍基本动作,许多朋友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但是不要担心,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乒乓球教学横拍基本动作的知识,相信对你们可以有所帮助。乒乓球准备姿势

您好!对于乒乓球教学横拍基本动作,许多朋友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但是不要担心,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乒乓球教学横拍基本动作的知识,相信对你们可以有所帮助。

  1. 乒乓球准备姿势动作是怎样的?
  2. 乒乓球正手攻球动作
  3. 高中体育生,练乒乓球专业一般教练是安排练直板还是横板?买什么球拍好?
  4. 乒乓球横拍的反手拨球和反手攻球动作上有什么不同?

乒乓球准备姿势动作是怎样的?

1、身体姿势: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比肩稍宽,两膝微屈,前脚掌着地(主要以脚内侧蹬地),脚趾轻微用力压地,脚跟微离地面,重心置于两脚之间,上体略前倾、收腹,持拍手臂自然弯屈,直握拍的肘部略向外张,球拍置于腹部右前方,手腕自然放松,拍头指向右斜前方,横握拍的肘部向下,前臂自然平举,手腕自然放松,拍头指向上方,非持拍手臂自然弯屈于身体左侧。两眼注视来球。

2、站位不同打法的人,其站位方式也不同:

直拍左推右攻打法的站位,一般是左脚稍前于右脚,左脚位置基本处于球台左边线的延长线上。身体与球台端线的距离约为40厘米左右。

直拍两面攻和横拍快攻打法的站位基本同上,但身体与球台端线的距离约为50厘米左右。直拍弧圈打法的站位是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脚基本位于球台左边线延长线外约25厘米处。身体面向对方台面的左角,与球台左角的距离约60厘米左右。横拍两面拉打法的站位,左脚可略前于右脚,或两脚基本平行,左脚位置基本处于球台左边线的延长线上。身体与球台端线的距离约为65厘米左右。

防守型(包括削、攻结合打法)的站位是两脚基本平行,左脚位置处于球台左边线的延长线上。身体与球台端线的距离约为1米左右。

乒乓球正手攻球动作

(一)问:弧圈球有哪几种?其动作要点是什么?

答:按击球的方位来划分,弧圈球可分为两种:正手弧圈球,反手弧圈球。在正手弧圈球中又分为加转弧圈,前冲弧圈,侧旋弧圈,直板正胶弧圈(俗称小上旋)和不转弧圈。以上各种弧圈球的基本动作要领分别简述如下:

1、正手加转弧圈球:(以右手为例)左脚在前,右脚稍后,两膝微屈,重心约在右脚上。手臂自然下垂伸直,拍形略前倾,当来球从台面弹起时,右脚蹬地,腰部向左上方转动,上臂带动前臂向左前上方加速挥动,击球瞬间,整个身体的动量传递到手腕,加速度达到最大。在来球的下降初期摩擦球的中部或中上部。 <br>击球后重心移至左脚。

2.正手前冲弧圈球:站位基本上与加转弧圈球相同。手臂的引拍要比如转弧圈球高一些,球拍与地面大约形成80度夹角。当球从台面弹起时,腿、腰、上臂、前臂依次进行动量传递,击球瞬间手腕向内向前略为转动,加速度达到最大,在上升后期或高点期摩擦球的中上部。击球后,重心移至左脚。

3.直板正胶正手弧圈球(俗称小上旋):与反胶弧圈动作要领基本上相似,但因正胶粒凸起,胶皮的摩擦系数小于反胶,缺少粘性,触球面积没有反胶大,如果摩擦过薄,就容易"打滑",所以在击球时要加强手腕转动,扩大球拍接触球的面积,这是正胶弧圈与反胶弧圈的最大区别。此外,正胶弧圈动作较小,以前臂发力为主,球的弧线较低。

4.正手侧旋:击球准备姿势和整个身体的用力方法与加转弧圈球相似,但在击球时,摩擦球的偏右面,拍形稍前倾,手臂自右外侧向左前上方(近似于弧形)发力。在拉侧旋球时,如果击球的右中部或右中上部,拉出的球是侧上旋;如果击球的中下部,主要以向内向前发力为主,往往会拉出侧下旋弧圈球。在实践中,一些优秀运动员常有运用。

5.不转弧圈球(亦称假弧圈):初学者可在掌握了加转弧圈球的动作要领的基础上,把拍形稍后顾,触球的中下部,手臂紧张些向前上方推拉球就可拉出不转弧圈球。

6.横拍反手弧圈球: 两脚平行或左脚稍后站立,两膝微屈。击球前,将球拍引至腹部下方。当球从台面弹起时,以肘关节为轴,前臂迅速向上挥动,结合手腕向上转动的力量,在下降期摩擦球的中部或中上部。击球过程中,两腿向上蹬伸。 <br><br> 7.直拍反手反面拉弧圈球:由于直拍反手位拉弧圈球在用力上受到身体的阻碍,手臂力量的发挥受到限制,所以难以拉出象横拍一样高质量的弧圈球。随着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中国直拍运动员创新意识的加强,为了弥补直拍反手位技术的不足,目前已有许多运动员借鉴横拍反手拉弧圈球的特点,开始运用直拍反手的反面拉弧圈球这一新技术。此项技术对于初学者掌握起来可能难度较大,此处仅作为一种中国乒坛的技术创新信息介绍给初学者,并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初学者对这一新技术进行尝试,使之得以普及。其动作方法是:两脚平行或左脚稍后站立,两膝微屈,重心较低。击球前,球拍引至腹部下方,肘部略向前凸,手腕下垂内收,拍形前倾。当球从台面弹起时,以肘关节为轴,前臂迅速向前上挥动,击球瞬间手腕向右前上方转动,在下降初期或下降后期用球拍的反面摩擦球的中部或中上部。击球后,重心放在两脚中间。

(二)问:拉弧圈球易犯的毛病有哪些?如何纠正? <br> 答:1.在引拍过程中,前臂和上臂在肘关节处的夹角没有打开,而是靠拉肘向后引拍,影响拉球的发力。在训练中有意识地把前臂放下来,配合脚部的转动和重心移动,引拍效果会好些。

2.击球前 ,腰部向后转动过大,形成掷铁饼式的准备姿势,影响向前发力。在实践中,只要感到身体的重心能够移至击球一侧脚时即可。

3.击球时,球拍过于前倾,摩擦球过薄,使拉球的力量减小,准确性降低,容易打在拍边,出现人们常说的"飞碟"现象。击球时球拍不要过于前倾,同时注意手腕向内向前的转动,这样方可拉出高质量的弧圈球。

4、拉球过程中,手臂由后直接向前挥动,成近似于直线型,难以制造拉球的弧线。正确的挥动方法是手臂由右后下方,以肘关节为轴,向左前上方挥动,其挥动轨迹近似于"小弧型",这也部分地体现了弧圈球这一技术术语的内涵。

5.肩部过于紧张,动作僵硬。由于弧圈球的动作比一般攻球动作稍大些,因此要做到拉后手臂,尤其是肩部要迅速放松还原,以利于连续拉和提高拉后扣杀的命中率。 <

(三)问:如何练习拉弧圈球?

答:1、徒手模仿拉弧圈球的动作;2.一人发中路出台的下旋球,另一人练习拉弧圈球;3.一人推移,另一人练习连续拉弧圈球;4.一人正手攻球,另一人连续拉;5.二人对搓,固定一个搓中转拉;6.一人削球,另一人连续拉;7.以上练习,先拉固定点,再拉非固定点;8.上台连续拉上旋球,逐步过渡到2/3台;9、二点对一点的推拉练习;10.不同落点对一点的推、拉、攻练习;11.对拉练习;12.发球抢拉练习;13.接发球抢拉练习;14、拉、扣结合练。

参考资料:如何练习拉弧圈球

一、 正手攻球的技术要领:

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或稍宽于肩,左脚比右脚向前半步,大约半脚距离,两膝微屈,后脚跟稍抬起一点。当来球时,手臂在腰和髋关节的带动下向后引拍,前臂和地面几乎平行,上臂和身体夹角在35度至40度之间,球拍稍前倾,拇指稍用力,食指放松,来球时在腰和在大臂的带动下向前迎球,击球的中上部,击球时以撞击为主略带磨擦,前臂快速收缩,手腕有向前压的动作,击球后由于惯性原因,手臂挥至头的左侧,身体重心由右边移到左边,然后迅速还原准备第二板

高中体育生,练乒乓球专业一般教练是安排练直板还是横板?买什么球拍好?

我不能说出好坏,但可以给你举出横竖拍的优点和缺点。首先要了解乒乓球横拍的优势与劣势:

横拍的优势就在于两面上手的质量较高,特别是反手的发力比正手更流畅,与直拍相比的劣势是正反手转换慢,台内小球处理难度高。

乒乓球横拍反手的重要技术与要点:

横拍反手攻球,类似于弹击,发力方式为击打,这在处理半高球时比较有用。横拍反手搓球,这是对付下旋短球的基本功,要熟练掌握。很多时候,业余发的多数是反手出台长球,所以处理好出台球的反手弧圈球似乎更为重要。

横拍反手弧圈球,动作小,容易掌握,球友们可以单独练习。其基本动作是:球拍由准备姿势顺势向下方引至大腿内侧处,身体重心随之下降,右肩下沉,肘关节稍向前顶出,在来球的下降前期或者高点期,向上前方挥拍,以肘关节为力点带动前臂发力向外挥出,充分发挥手腕的转动动作。另外,这是提示的是反手拉球时候以肘关节为力点的挥臂动作非常重要,并且要快,这个动作大家可以参考唐建军博士的教学视频资料,名称是如何拉反手前冲弧圈球,直接上优酷网搜索视频即可找到。

乒乓球横拍反手技术的技巧:

任何技术其实都是流畅的发力,所以横拍反手技术的重点也是谈发力,横拍反手在发力的时候要与直拍反手的推挡动作区分开。横拍反手的发力一定是以肘部为支点或者力点的,然后球拍由左下向右上挥出,相当于画了一个四分之一的圆形,大臂尽量固定少移动 关于买什么拍子,我的建议是:尽量粘一个拍子,底板可以选择银河系列的要九十块钱以上的(我说的是连乒乓球专业的),胶皮可以选择天极的,或者是729的,如果你的资金足够的话,买个狂飙3吧,一面50. 望采纳!!!

乒乓球横拍的反手拨球和反手攻球动作上有什么不同?

拨球的特征:动作幅度小,打球屁股。以快速回击为主要威胁。

攻球的特征:整个上身发力,全力撞击。以快速大力量为主要威胁。

关于乒乓球教学横拍基本动作和乒乓球教学横拍基本动作的介绍到此为止,希望你能从中获得你想要的知识。如果你还想深入了解这个话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我们将为你提供更多相关信息。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2025 【救赎体育】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2001660号-338 |

声明: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